觀妙章第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道與名】
「道」不是用語言、文字所能說明的,「道」並沒有個實體存在,但它卻可以產生萬有。「道」可以等於零,也可以等於無限大。
天地在形成之前,沒有任何形象與物體,這種「無」的現象,就是「道」的本體,我們所見的一切山河大地及宇宙星海,都是「道」的一種「能」用。
從空無到萬有,其本源皆來自於「道」,以現代科學的說法,就是一種質能互變的現象。
觀徼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相對論】
一切的美醜、善惡、高矮、長短、空有、前後等,都是經由人的分別心而成立的,真正的聖人,對於以上種種都能處之淡然,不起分別。
聖人不會想主宰萬物,也不會想將萬物佔為己有,作育萬物,而不驕傲。成就大功業而不自滿。
安民章第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無為之治】
崇尚「名位」會引起人的虛榮與爭逐,不顯現功名,可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擾惑,令自作聰門之偽詐之人不敢妄為。
不強調‧不珍貴珠寶‧錢財的不凡,可以減少人類貪求與偷盜的作為。若以如此自然,無私無我無求的治理,國家就沒有什麼治理不好了。
不盈章第四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的功用】
「道」的本體是空虛的,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盡,能創造宇宙萬有,然而它的本體是隠沒無形,像存在,又像不存在。
我不知道「道」是從那裡產生的,在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守中章第五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與聖人】
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喜愛,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如此,對百姓沒有分別心,全部一視同仁。
多想就多煩,多話就多爭執,多求就多苦,多作為就多錯誤、失敗,還不如不貪不求,無為不言來得好。
谷神章第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無形的真神】
道是永恆存在的,它能產生天地萬物。大道之門就是天地的根源了。它無形地存在著,永續不斷。而它的怍用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
無私章第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具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啟故能成其我私。
【無私之心】
天地是大公無私的,對萬物一視同仁,沒有喜愛,沒有憎恨,聖人也是如此,對百姓沒有分別心,全部一視同仁。
多想就多煩,多話就多爭執,多求就多苦,多作為就多錯誤、失敗,還不如不貪不求,無為不言來得好。
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的一切運作都不為自己,由於它的不自私,因此反而成全了自己。
聖人懂得謙虛、忍讓,所以能夠受到愛戴,因為凡事不計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
若水章第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
有道德的人就如水一般,水能滋養萬物。水的本性柔軟,順自然而不爭。水由高往下流,注於人人所厭惡之卑下處。
有道德的人,為人處世,就如水一般的謙下;也如水一般的淵深清明、虛靜沉默。
水施與萬物,有道德的人佈施而不求回報;水照萬物,各如其形,有道德的人,所言所行皆不虛假。
水性柔軟,在方容器成方形,在圓并成圓形,其隨遇而安的精神,值得效法。
持盈章第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為人的道理】
器皿裡的水,盛得太滿就會溢出來;刀若磨得太利太薄,就容易斷裂。
錢財太多,容易引起別人側眼,也會因此糜爛而不能久留財富,所以人在成功之後,就應急流勇退,才合於自然之道。
玄德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修道難易】
精神和形體,能時時緊守著道嗎?能讓自己的柔和心境保持如嬰兒一樣嗎?摒除心智的作用,能沒有瑕疵嗎?
愛國治民,能自然無為嗎?感官與外界接觸,能謹慎無過失嗎?智慧通逹,能夠不起一絲心念嗎?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它仍然不把萬物當成自己的,像天地這種作為,可稱為最深最厚的玄德。
虛中章第十一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無的用途】
汽車裡面,因為有空間才能載人。杯子因為中間的空虛,才能盛物。房子也是因為它中間的「無」,才能產生居住作用。可見無形無相的大「道」才能產生無窮的妙用。
為腹章第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追求外在的人】
過分追求色相的享受,容易導致視覺遲鈍。過分追求韾音的享受,容易導致聽覺不靈。過分追求味道享受,容易喪失味覺。過分縱情玩樂,容易心神不寧。過分貪求財富,容易走偏而身敗名裂。懂得不求奢華,過著樸實靜生活之人,才是智者。
寵辱章第十三
竉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竉辱若驚?竉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竉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天下。
【竉愛與羞辱】
世間人,因為得失心太重,所以得到竉愛或屈辱,都感到害怕與不安。受到竉愛的人,害怕失竉;受到屈辱的人,感到丟臉;所以害怕受屈辱。我們之所以患得患失,最的主因就是太執著「自己」了,若能放下「我執」,那還有什麼禍患呢?若一個人能忘「我」而去為天下人服務,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了。
道紀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無相、無聲、無形】
看它看不見,叫作「夷」;聽它聽不見,叫作「希」;摸它摸不著,叫作「微」。「道」的本體是無色、無聲、無形的,是由無限混沌而成為一體的。「道」既不光亮,也不昏暗,無法以言來形容它的無形無象狀態。面對它,看不見它的頭,跟著它,卻又看不見它的尾,能把握這恆古就己存在的「道」,就可以掌控現在一切事物。
不盈章第十五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强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古代的有道之士】
古時得道的人,他的境界遠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他立身行事,就像冬天涉河一樣,不敢冒然下水,他謹慎戒懼,就好像怕旁人窺伺一樣。他為人莊重怐謹,就像做客人一樣,他修道除情去欲,就像春冰溶化一樣。他的本質敦厚純樸,就像未經雕琢的素材。他的胸懷寛廣,態度謙下,就像幽深的山谷。他的表現不露鋒芒,就像混濁的大水一樣。能在動盪中安靜下來而慢慢澄清;在安定中變動而慢慢趨進,此人因不自滿,所以能去舊更新,心中永保清明
活潑。
復命章第十六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静,静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致知的極點】
人的心靈本是寧靜、虛明的,又因受到種種物慾所蒙蔽,才會導致行為失常、且觀物不正。只要盡力回到虛明、寧靜的狀態,正所謂「定」能生「慧」,這樣就能看清萬物生長、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各自返回到最原始的根本,這叫做「寂靜」,也叫「常」。了解「常」,智慧自然「明」了,不了解「常」而妄動,就會有禍害。了解「常」的人才能遍及無限、永垂不朽,符合於「道」,終身自然自不會有任何危險了。
知有章第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國君的治世】
最上等的國家元首,實行不言的教化,人民各順其性,各安其生。次一等的元首,用道德教化人民,用和藹親近人民。第三等的元首,用政教統治人民,用刑法嚇阻人民。最差的元首,用權位愚弄人民,用奷計欺騙人民。
四有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仁義與孝慈】
若全世界的人民都誠實,且個個有情有義,那麼就不須強調「仁義道德」來勉勵人民了。太刻意用制度來約朿、剥削人民,人民自然會用詭詐的小聰明來鑽各種漏洞。家族上上下下,若都能誠心的和睦相處,凡事為彼著想,就不須時刻以「孝慈」提醒了。國家清明時,臣子各自盡忠職守,沒有忠、奷之分。國家昏亂,才有忠臣與奷臣之分。
樸素章第十九
絶聖棄智,民利百倍。絶仁棄義,民復孝慈。絶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回復純真】
抛棄了聖名與聰明,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棄了仁與義,人民才能回能到孝慈。抛棄了巧和利,盜賊自然會絶跡。以上三者皆是人為,不能為人類帶來利益;反樸歸真,一切虛偽爭奪就會自然消失。
食母章第二十
絶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亨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乘乘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忽兮若海,漂兮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視萬物為一體】
學問與知識是憂愁煩惱的根源,棄絶一切有為法,就不會有煩惱。世間種種的善惡、好懷,真的有那麼大的差別嗎?這些執相,比起大道的無限,實在太渺小了。大夥都興高釆烈,只有我恬静無動於衷,好像不會笑的嬰兒,我疲倦的模樣,像是無家可歸。眾人都有多餘,唯獨我好像不足似的,我渾沌的樣子,像是愚人的心腸。世人都自我炫耀,唯我昏昧不理;世人都精明靈巧,唯我無所識別世;人都好像很有作為,唯我笨拙無為。我和世人不同,只重視「道」的生活。
從道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道的顯現】
有德的人,一言一行都以「道」為準則,「道」這東西,說它是無又似有,說它有又似乎無,它在温混恍惚中,卻具備了宇宙形象,並且涵蓋了天地萬物。它那麼深遠而昏暗,但其中卻有一切生命物質的元素,並且是非常真實的東西存在。從古到今,道一直從事創造萬物的活動,我如何知道萬物開始的情況呢?就是靠這個「道」。
抱一章第二十二
曲則全,枉則直,漥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不用争奪的争奪】
委曲可以保全,屈就得以伸展。低窪才能得以充盈;去舊才能換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令人迷惑。聖人不自我表現,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彰顯;不自誇,反能見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長久。因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人與他爭。「委曲可保全」絶非空話。
同道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
【自然之道】
一切應順應自然,所以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日。天地造成的狂風暴雨尚不能夠長久,何況是人造成的暴政呢?所以從事道的人,就能得到道。從事德的人,就能得到德。從事不道德的人,就能得到不道德。得「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得「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得﹝不道德﹞的人,不道德也樂於得到他。為政者誠信不足,人民自然不信任他。
不處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也。
【多餘的貪吃】
抬起腳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穏;兩步併一步走,反而不知如何步行。專靠自己的眼睛,反而看不清事理;自以為是的,反而分不清是非。自我誇耀的,反而沒有功勞;自大自滿的,反而無法長久。這些行為對「道」來說,都是剩飯贅瘤,有道之士不會這樣做。
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的真面目】
有一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還沒形成以前就存在了。它,無聲又無形,不停地循環運行。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如何來稱呼,它所以勉強將它叫作「道」。勉強描述它的形狀,可說廣大無邊,廣大無邊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就無遠不到,無遠不到就返到寂寥虛無。宇宙有四大,分別為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以地為法,地以天為法,天以道為法,道則以自然為法。
輜重章第二十六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臣,躁則失君。
【輕與重】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躁的主帥。所以君子整天行走,卻不離重要原則。雖有華麗的物質享受,卻能處之泰然,不為所動。萬乘之國的君主,不能以浮躁來治理天下,輕浮就失去了根本,急躁就不能清靜了。
襲明章第二十七
善行無轍迹,善言無瑕謫,善計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至善的人】
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痕跡。善於說話的,言語沒有過失。善於計算的,不用籌碼。善於閉關的,不用鎖門,人也無法開啟。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也能使人不能解。善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所以善人可以做為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也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鏡。如果不善人不尊重善人,善人不將不善人作為借鏡,雖然自以為是,其實是大迷糊,這是妙的道理啊
常德章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剛强與柔順】
雖知道雄強的優勢,卻寧願處在柔和的地位。如此才能作為天下的溪澗,常德就不會離失,回復如嬰兒般的純真狀態。知道明亮的好處,卻寧願處在黑暗的地位,如此才能作為天下的法式,常德就不會有差錯,而復歸於廣大無窮的境界。知道顯榮的好處,卻寧願處在卑暗的地位,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山谷,容納天下的污垢,使常德充足,而回復真樸的狀態。聖人守住真樸,才能做為百官的領袖。完善的政治要順應自然,不可設施造作、刻意割裂。
自然章第二十九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巳;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强或贏,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不要違背天意】
想要以強力去統治天下,我知道那是辦不到的,天下是個神妙的東西,治理它,不能強力地加以把持。強力而為的人,必定使天下敗亂;加以把持的人,必定會失去天下。天下人有不同的百態,有積極,有消極、有強、有弱、有好、有壞、所以治理天下須順人情,依自然無為而治,去除一切極端與強硬的措施。
不道章第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是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己,果而勿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不可仗恃兵强力壯】
用「道」輔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強行於天下。因為用兵壓人,容易引起報復。軍隊所到之處,很快長滿荊棘,大戰後,一定會變成荒年。善用兵的人,不會用兵力來逞強。逹到目的也不自大、不驕傲、要知逹到目的也是出於不得已,逹到目的就不要再強勢逼迫人。因為氣勢壯盛不止,便會開始轉為衰弱,因此逞強鬥勝是不合於道的。
貴左章第三十一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處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哀悲泣之,戰勝則以喪禮處之。
【用兵之道】
各種武器是不祥的東西,大家都厭惡,所以有「道」之人不使用它。若萬不得已使用它,最好要淡然處之,勝利了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等於喜歡殺人,不能受天下的認同。因戰爭殺了人,要以悲哀的心情來悼念,即使打勝了,也要以喪事來慎重處理。
知止章第三十二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知止之道】
「道」永遠是無名而樸實,雖然如此,天下卻沒有人能指使它。侯王若能守住它,萬物都將自動歸服。天地陰陽二氣相合,就降下甘露,人們並不用刻意指使、控制,它自己會很均勻。「道」創造了萬物,萬物就有了名稱,此時萬物對世間一切就該適可而止,才不會產生危險的事。「道」為天下一切所依歸,就像大海是百川的歸宗,「道」也是萬物的歸向。
盡己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夀。
【真正的永生】
能夠了解別人,只算有點聰慧,能夠認識自己的,才算自性清明。能夠戰勝別人的,可稱有力。能超越自己的,才是真的強者。能夠知足常樂的,才是富有之人。能夠修道而自強不息,才是立大志。能夠以道為本而不退轉的,才是真長久。能夠肉身消逝而精神不朽的,才是真長壽。
成大章第三十四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之,而不為主,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天地的胸襟】
大道流行,可左可右,無所不至。「道」養育了萬物,卻不主宰它們,可以說它很微小。萬物都歸依它,而它不自以為主宰,正因它不自認為偉大,所以才能夠成就它的偉大。
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道的玄妙】
執守大道,天下人都和平來往,互不傷害。音樂和美食能使過往之人停步逗留。「道」雖無味、無聲、無相,但卻使用不完。
微明章第三十六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强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興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强。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物極必反】
要收縮他,必先使他擴張。要削弱他,必先使他堅強。要廢除他,必先提舉他,要奪取他,必先給與他。這是很清楚的道理,柔弱一定勝過剛強,魚不能離開水,否則必定乾死。權謀、刑罰都是不當的武器,不宜加施於人民,唯有柔和才是治國根本。
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人民的自然歸化】
「道」永遠是順應自然,雖人似無所作為,實際上是無所不為‧侯王若能持守它,萬物就會自動化育。化育到貪欲萌生時,就可用「道」的真樸來鎮服,萬物沒有私慾就能清靜,天下自然會安定。
處厚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道德為上,仁義次之】
上「德」的人,不認為自己有德。下「德」的人有心施德,並非真德。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是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為,是出於有意。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若得不到回應,就會強施壓力讓人禮敬。失去了「道」後才會有「德」。失去了「德」後才會有仁。失去「仁」後才會有「義」。失去「義」後才會有禮。當世間須要用「禮」來維繫之時,巧詐、禍亂也就跟著產生。捨棄「禮」巧,堅守大「道」,才是上上之人。
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碌琭如玉,落落如石。
【道的根本】
自古以來,天得到「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一」因而寧靜;神得到「一」因而虛靈;谷得到「一」因而充盈。萬物得到「一」因而化生;侯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這些都是由於得到「一」才有的。天不能清明,恐怕就要崩塌;地不能寧靜,恐怕就要覆滅;神不能虛靈,恐怕就要消失;谷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萬物不能生長,恐怕就要滅絶;侯王不能成為典範,恐怕就要被顛覆革除。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別像寳玉一樣令人眩目,寧可像石頭一樣為人所忽視。世上最好的稱讚就是沒有稱譽,因為稱譽之後跟隨的就是毁謗。
反覆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無生有】
道的運行周流不息,才能產生無量的生命形態。道的作用是柔弱而謙下。天下萬物是以「有」為本,而有卻是從「無」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
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布聲,大象無形,道隠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道的尊貴】
上等人聽見「道」,努力不懈地去實踐;中等人聽見「道」,半信半疑;下等人聽見「道」,哈哈大笑,正因下等人聽得大笑,才顯得「道」的殊勝。明「道」的人,內含光潔,但外表也許看起來像似昏暗狀;進「道」的人,非常謙卑,看起來像是後退的樣子;平坦的「道」看起來好像起伏不平;上德的人總是虛懷若谷。最潔白的好像含垢的黑色;廣大的「德」,好像不足的樣子;剛健的「德」,好像怠情的樣子;實在的「德」,好像空虛的樣子。最大的方正沒有邊角;最大的容器沒有形狀;最大的韾音聽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大道隠微,沒有名稱,只善於創造萬物,並使萬物生長。
沖和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道的造化】
「道」創生了陰陽兩氣,形成一種互補均衡的狀態,萬物都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創生之後,應保有柔軟之心,順應自然,守住道的精神。
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柔勝剛】
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夠駕御天下最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物質。我由此知道無為的益處和不言的教道,天下少有比得上的。
知止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身與名】
名和生命比起來那一個比較重要?生命和財富利益那一個比較重要?得到名和利,但喪失生命值得嗎?過分的愛名,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費,過分的貪財利,必定會有慘重的下塲,知足與適可而止,就不會受到屈辱和帶來危險。
清靜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清静自然】
最完滿的東西像是有欠缺的樣子,但是他的作用永不停止。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的樣子,但它的作用永無止盡。最正直的東西好像是彎曲的樣子。最靈活的東西好像是笨拙的樣子。最棒的辯才好像是木訥的樣子。清靜克服擾動,清涼克服暑熱。清靜無為可做天下人的典範。
知足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有道與天下無道】
天下有道的時候,世界和平,戰馬沒有仗可打,只好用來耕田。天下無道的時候,戰爭不斷,所有的馬都用來作戰,母馬連生產都在戰塲上。天下的災禍沒有比不知足更大了。天下的罪過沒有比貪欲更大了,只有知足才是恒久的滿足。
天道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牑,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自然的原則與定理】
不出門外就能知道天下的事,不看窗外就可明瞭自然的法則。離開家門愈遠,知道的事理也就愈少,所以聖人不遠求即可明瞭天下事理,不造作就可以自然而成。
日損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無為的妙處】
求「學」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卻一天比一天減少,一直到無為的境地,如能不妄作為,就沒有什麼事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國家要常清靜無擾,若是訂太多繁雜的規劃,就不配治理國家了。
德善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之心】
聖人沒有主觀的成見,以百姓的意見為意見。善人與惡人,我都一樣地善待他,這樣可以使人人向善。守信與不守信的人,我也一樣地善待他,這樣可使人人守信。聖人在位,收歛自己的意欲,使百姓都服從而凝視靜聽,聖人都把他們當作自己嬰孩一樣的愛護。
生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者,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出生入生】
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短命夭折的有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壽,而自己跳入死路的也有十分之三,是因為奉養太厚、享受太多了。聽說善於養護生命的人,在深山行走不會遇到猛獸攻擊;在軍隊打仗也不會遭殺傷。犀牛雖兇,對護生之人卻沒辦法用牠的角,老虎雖猛,卻沒辦法用牠的爪。兵器雖鋒利,卻也派不上用場,因為善於養生的人根本就不進入致死的境地。
尊貴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體的德性】
「道」創生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有各種形態,環境使萬物成長。道與德是萬物生長的根本,道與德所以受到尊重與被珍貴,就在於它不加干涉萬物而順其自然。創生萬物卻不占為己有,興作萬物卻不自恃過高。長養萬物卻不為主宰,這就是最深的「德」。
守母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旣得其母,以知其子;旣知具子;復守具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道的本源】
天地都有個本始,作為天下萬物的根源,若得知根源,就能認識由本體所創生出來的萬物。 若能認識萬物,又能緊守萬物之母的「道」,終身都不會有危險。堵塞情欲的孔道,關閉情欲旳大門,終身都沒有憂勞之事。打開情欲的孔竅,只會增添紛擾的事件,終身就難以救治了。能察見細微處的叫作「明」。能持守柔和叫作「強」。能運用智慧的光明,不給自己帶來災殃,這就叫作永續不斷的常「道」。
大道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夸,非道也哉!
【大道之行】
如果我稍有認知,在大道上行走就會小心翼翼,深怕走入了邪路。但是人君卻喜歡走小徑、行邪路,弄得朝廷混亂,田地也變得荒蕪。國家變得貧乏,而他們自己卻穿著錦衣,佩著銳利的刀劍。吃著豐盛的酒食,搜刮來的錢財、貨物怎麼也用不完,這是一種強盜的行為,實在不合「道」啊!
善建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德的餘蔭】
善於建立的,不會被拔掉;善於抱持的,不會被脫去。建德抱道,不但自己可享福祿,並可澤及子孫。拿它來修身,其德必定會充實。貫徹到一家,其德可以有餘。貫徹到一鄉,其德能受尊崇。貫徹到一國,其德就會豐盛。貫徹到天下,其德就會普遍。所以只要修德,就能像鏡子一樣反照。以我一身,觀察別人;以我一家,觀察其他各家。乃至以一鄉觀各鄉,以一國觀各國,以現在的天下觀過去和未來的天下,我怎能知道天下的情形呢?就是由於這個道理。
含德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玃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日祥,心使氣曰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德性深厚的人】
含「德」深厚的人,就像嬰兒一樣,不識不知,柔和而成,所以毒蟲不刺傷他,猛獸不傷害他,兇鳥不搏擊他。他筋骨柔軟,拳頭卻握得很牢固。雖不知男女之事,但小生殖器卻常勃起,因為精氣充足之故。整天哭號,嗓子卻不會啞,因為元氣淳和之故。能知這個柔和的道理,就能合於常道,若不知常道而緃欲享受、過份養生,就會產生災禍。萬事萬物一到強大盛壯時,便開始趨於衰敗,不合於道的事如夢幻泡影,很快就會消逝。
道貴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具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悟道的人】
\智者通常是不多言的,成天喋喋不休的人,多半是沒什麼程度。不露鋒芒,只想消解紛擾,收斂風頭,與眾平等,這就是無分別心的境界。無法和他太親近,但也無法和他疏遠。無法使他得利,也無法使他受害。無法使他高貴,也不能令他低賤,修養到這種境界才是最了不起的人。
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自樸,我無情而民自清。
【治國之道】
以正道治國,以奇特的妙法用兵,以不擾人民來治理國家。政府的規定,禁忌越多,人民就越陷入貧困。政府的權謀越多,國家越昏亂,統治者的技巧越多,邪惡的事就容易發生。法令越是森嚴,盜賊作亂反而不斷增加。
察政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耶。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治國方針】
元首治國,無為無事,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樸;若治國有為有事,政治嚴苛,人民就狡詐。災禍的裡面隠藏著幸福;幸福底下也潛伏著災禍,誰能知其究竟呢?正可變邪,善可變惡,人們迷感不知此理實在大久了。所以聖人雖然方正,卻不割人,銳利而不傷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會耀眼刺人。
長生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
治國修身,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只有如此,才能在災禍來臨之前,及早服從於道。及早服從於道就是厚於積德,如此才能做到清静、無為、自然,就沒有事不能克服的。凡事都能克服,就無法估計他的力量,此人就可以擔負保護國家的責任。掌握此理,就可以維持長久,這就是「長生久視」的道理。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民。非其神不傷民,聖人亦不傷民。夫惟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純樸詳和的世界】
治理大國就像煎小魚一樣,不能常翻動,翻動多了,小魚也就破碎了。用清淨的正道治理國家,天神入鬼都能各安其位,不會作崇。這樣一來,鬼不會害人,神也不會害人,聖人更不會害人。在上在下的國君和人民都互不傷害,天下就太平了。
為下章第六十一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大國謙卑,小國謙恭】
大國要像江海一樣,居於下游,才能為天下所歸向。自居於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靜定而勝於雄強。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就可會聚小國;小國對大國謙下,就可見容於大國。因為小國謙下,可保全自身;大國謙下,則能令天下人歸往啊!
道奧章第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壁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為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道的奧妙】
道是萬物中最尊貴的,善人以道立身,將道視為寶貝;不善的人也不敢違背道,時時保守著它。善人修道,說話能受尊敬,做事能受讚許。不善的人,怎能把道捨棄呢?所以奉立天子,設置三公的時候,雖先用璧玉,後用駟馬作獻禮,還不如以「道」作獻禮。古時候特別重視「道」的原因是什麼呢?難道不是因為「道」有求能得、有罪可赦免嗎?所以「道」實在是天下最貴重的了。
無難章第六十三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其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聖人的處事】
聖人治理天下,以無為、無事、恬淡為原則。處理難事須從容易處著手,實現大理想必從細微處開始。天下的難事,必定從容易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從小細微開始。聖人始終不認為自己偉大,因而反能成就他的偉大。輕易的允諾,必因常不能兌現而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常遭遇困難。聖人把一切事都當困難事小心處理,所以始終不會發生什麼困難事。
輔物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幾於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修已治人的方針】
安定的環境容易持守;沒有跡象的事容易圖謀;脆弱的東西容易分解,細小的東西容易散失。所以事情在尚未發生時,就要預先處理;在亂事尚未形成時,就要早作防備。合抱的大檥是從嫩芽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由一筐筐泥沙所築起來的;千里的遠行是由一步一步路走出來的。人們做事,常敗於成功之際,若在事情快完成時也像開始一樣謹慎,那就不會失敗了。
玄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回歸純樸】
古代善用「道」治理的君主,不是要人民太精明,而是要人民老實敦厚,人民所以難治,是因為君主詭智太多的原故。所以用詭計智謀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禍;不用智謀去治理國家‧是國家的幸福。了解以上的道理,長久記住並實行這一法則,就可稱為玄妙無上的「德」。此「德」既深奧又久遠,它和眾多事物雖相反,但依它而行可順合於自然。
江海章第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謙卑低下】
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願意自處低下的地位,才能匯合所有的河流。所以「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學會謙下,並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後面。如此一來,「聖人」雖居上位,而人民不會感到負擔;居於前面,而人民不會感到受侵害。所以人民樂於擁戴而不厭棄,因為上位者不與人争,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
三寶章第六十七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祥的愛心】
我有三種寶貝,持守而保全著。第一種叫做慈愛,第二種叫做勤儉,第三種叫做不敢居於天下先。慈愛能維護眾生而產生勇氣;勸儉能積德而推廣;不敢居於天下人之先,反而得到愛戴。若無慈愛,只求勇敢;無勤儉,只求推廣;不能居人之後,而只求爭先,那必是死路而不通的。三者當中,慈愛最重要,用慈愛作戰;必能獲勝;用慈愛防守,則能鞏固;上天
也會救助護衛能發揮慈愛的人。
不爭章第六十八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最隹的勇士】
好的將帥,不逞勇武。好的戰士,不易被邀怒。善於用人的,對人謙卑。做到不和人爭強鬥狠的德行,使是符合自然的道理。
用兵章第六十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則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真正的勝利】
用兵有句銘言:我不主動挑起戰端,而採守勢;我不逞強爭勝前進一寸,寧可退讓一尺。意思是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之狀,非到最後關頭,不輕易使用武力。逞強輕敵是軍隊最大的禍患,逞強輕敵會喪失我的「三寶」。因此舉兵交戰的時候,有慈愛心的一方,終究會獲得勝利。
懷玉章第七十
吾言甚易知,其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我的言論】
我的道理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實行。但是天下人被私欲和名利所蒙蔽與迷感,因此無法了解,無法實行。我的言論都有本源,我的行事都有根據,不慬我的言論與行事,所以也就不了解我了。了解我的人少,取法而跟隨者就更少了,因為聖人外面穿粗衣,內卻懷著無價之寶玉。
不病章第七十一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與不知】
能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這才是高明之人。不知道卻自以為是,就是庸人的缺點。聖人因為厭惡這個缺點,所以才沒有這個缺點。
畏威章第七十二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愛惜自我】
當人民不再懼怕統治者的暴政,那麼更大的禍亂就要發生了。所以治國者不要脅迫人民的生存,也不要欺壓人民的生活。唯有不脅迫,不欺壓人民的統治者,人民才會愛戴他。所以聖人雖知位居高首而不求自我表現;只求自愛而不自顯高貴。
天網章第七十三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因果羅網】
勇於表現剛強,就容易送命,勇於表現柔和,反而能生存。兩者皆是勇敢,但柔和有利,剛強有害。不爭就能勝,不說話就能得回應,不召喚而萬物自勤歸附,這就是自然的規律。自然無所不包,像一張無限的大網,它雖稀疏,卻從來沒有一點漏失。
司殺章第七十四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人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斵,夫代大匠斵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暴政之下之一】
若不怕死的人民起來反抗時,執政者怎能用死來威脅他們呢?如果人民怕死,一有做壞事的人就處死,誰還敢胡作非為呢?天地冥冥中一直有一股力量來主宰生死,不需有人代勞。想替天行道,主宰人們生死的人,就像不會工藝的人硬要替木匠去砍木一樣,少有不砍傷自己之手的。
貴生章第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暴政之下之二】
人民之所以飢餓,是因為稅賦太多,因此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治理,是因為治國者強作妄為,因此難以管治。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為統治者太極權而享厚祿,因此才會賭命推翻政權。因此統治者無欲無為,要比貴生奉養來得明智多了。
柔弱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强;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堅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則不勝,木强則兵。堅强居下,柔弱居上。
【柔弱與剛强】
人活著時候,身體是柔軟,死了就變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的,死後就變乾硬了。所以強硬者是接近死亡的一類,柔和者是屬於生存的一類。喜歡打仗逞強,就會遭受滅亡。樹木壯大就會遭砍伐。凡是強大的常居於下位,柔軟的反而佔在上方。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不欲見賢。
【天道的微妙】
自然的規律就像拉了弓一樣,弦位高了,就把它壓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弦長了就把它削減,弦短了就把它加長。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用來補充不足。而現實社會卻常是剝奪不足而供奉有餘。誰能把有餘的拿來供給天下不足的?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得到。
水德章第七十八
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强,天下莫不知,天下莫能行。故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柔弱的益處】
世上沒有比水還要柔軟的。但是它卻有攻堅克強的能力。柔能克剛,大家雖然都知道,但卻很少有人能實行。因此聖人說:能承擔全國人民的屈辱和禍難,才配做國家的君主。
左契章第七十九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上天的德性】
調解重大的仇怨,若有餘怨在心裡,就非妥善的辦法。因此「聖人」雖存有借據,但卻只布施於人,而不向人索取償還,有德的人也是如此。無德的人,對待人就像卑劣的稅官,只向人索取,而不給予人家。天道是無所偏私的,經常幫助好人。
不徙章第八十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純樸的世界】
理想的國家是國土很小,人民很少;沒有戰禍,雖有各種兵器卻用不著;沒有苛刑暴政,人民不需害怕而遷移。國內雖有船隻車輛,人民卻無使用的機會;雖有精良武器,也沒機會展示;使人民回復到古代用結繩來記事。人人清心寡欲,粗食也覺得甘美;舊衣也覺得漂亮,陋室也覺得安適;風俗簡樸也覺得快樂。和鄰國近得就如隔壁之戶,兩國之雞鳴狗叫也彼此聽得到,人民一生無所需求,彼此到老死也不相往來,輕安而自在。
不積章第八十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聖人的使命】
真實的話不好聽,好聽的話不真實。行為良善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良善。知識廣博的人,未必對大道有認知。聖人沒有私心,傾其所有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富有。聖人順天道而行,只是布施而不與人争奪。天道無私,只有利於萬物,而不對萬物造成傷害。
« Prev:《道德經》簡介 第七屆道教文化研習班: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