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春秋時代老子所著,存世二千多年,五千言字字珠璣,是我國一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及軍事學的不朽巨著。《道德經》博大精深的思想,已成為中國深厚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提出的和諧理念和精神境界,正好符合構建和諧及小康社會的實踐之道。
為讓中學生認識我國文化瑰寶《道德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配合特區政府推行德育教育的施政方針,本團自2011
《道德經》為春秋時代老子所著,存世二千多年,五千言字字珠璣,是我國一部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及軍事學的不朽巨著。《道德經》博大精深的思想,已成為中國深厚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提出的和諧理念和精神境界,正好符合構建和諧及小康社會的實踐之道。
為讓中學生認識我國文化瑰寶《道德經》,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配合特區政府推行德育教育的施政方針,本團自2011
由文化局主辦、澳門道教協會協辦的“道韻悠揚繞盧宅——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演奏會”,於11月22日,假盧家大屋上演。澳門道學團帶來多首經典的道教科儀音樂,以及演唱《道德經》,樂韻飄揚又富韻味。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遺產迸發花火,吸引不少居民與旅客駐足欣賞。
今年七月、十一月及十二月,文化局分別舉辦三場“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演奏會”,向大眾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遺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據介紹,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兼融道教正一與全真兩大派系的音樂,已流傳發展逾二百年。現時經整理道曲共五百多首,數量之多位處各地道教科儀音樂前列,其體裁樣式豐富、腔體結構完整、地方氣息濃郁、承傳脈絡嚴謹,獨樹一幟。
會上邀得澳門道樂團演出,樂團成立於○八年,團員除專業音樂人員外,大部分為大、中學生,以傳統曲譜為本演繹仙樂道韻。樂團是次準備了多首經典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曲目,包括根據澳門正一派《禮斗科儀》中恭迎“九皇”的九首樂典編成的《迎九皇》、頌揚道教最高三位尊神的《三寶讚》、八音鑼鼓《落難得美》、體現全真派音樂特徵的《雙七星吊掛》、混融正一派和全真派經韻且表達道教獻祭敬神的《五供養》等。同時,純音樂中夾雜多節《道德經》演唱,展示此我國巨著的和諧理念與精神境界。現場氣氛良好,觀眾不時報以掌聲。… 詳細內容......
應澳門道教協會邀請來澳的香港珠海學院教授、非物質文遺專家游子安博士,於11月14日,下午三時,假協會會址舉行2015澳門道教文化節–道教專題講座,深入淺出地回顧澳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及香港黃大仙信俗等申報情況,並提出保育遠景。他直言港澳近年皆重視將傳統活動或表演藝術等申報列入非物質文遺名錄,旨為保持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加強民間對相關項目的重視,配合傳承與發展。
游子安指出,澳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能列入澳門及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與政府部門、傳承人、傳承團體乃至社會各界支持與努力分不開。據歷史記載,“媽祖信俗”源遠流長,為本澳重要民間信仰。時至今日,澳門華人在日常生活中祭祀媽祖的形式多樣,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前後,善信必到媽閣廟及廟前參與系列慶祝活動,不乏祭祀請神、競投勝物、搭棚上演神功戲等,有關信俗為華人社會中重要的傳統習俗。
澳門道教協會、澳門道樂團主辦,香港蓬瀛仙館、香港道樂團協辦的“二○一五澳門道教文化節”系列活動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澳港道教音樂欣賞會”,11月1日,下午三時,假崗頂劇院舉行。音樂會由澳門道樂團與香港道樂團同台獻演,希望進一步向本澳公眾推廣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遺名錄的“道教科儀音樂”,探索澳門歷史民俗,加強澳門與香港道樂團的交流互動,增加彼此凝聚力。營造熱鬧歡樂氣氛。
中聯辦盛剛副部長、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湖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黃至安,香港道樂團主席黃錦昌,理工學院戴定澄教授,上海江南絲竹音樂傳承人俞華康及葉榮發等出席。副會長黃至安並致辭讚賞澳門道教協會及香港蓬瀛仙館推廣道教文化及道樂的貢獻。
音樂會先由澳門道樂團演奏“五供養”、“人生悟”、“迎九皇
澳門道教協會聯同澳門道樂團於八月一日起程前往馬來西亞檳城,進行了及三場馬澳道樂交流大匯演及一場文化交流會。 詳細內容......
為慶祝澳門申遺成功十周年,並推廣本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局昨於鄭家大屋舉辦“慶祝澳門申遺成功十周年——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演奏會”,讓市民和旅客遊覽世遺景點期間,欣賞到本土特色的傳統音樂。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於○九年成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並於一一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該項目的傳承人吳炳鋕道長在一二年榮獲“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殊榮。
是次演奏會由澳門道教協會協辦,於7月18日下午三時舉行。應邀獻演的澳門道樂團演奏多首具代表性的本澳道教科儀音樂曲目,包括首次在鄭家大屋演奏的道樂耍曲《八音鑼鼓——落難得美》,嗩呐手將模仿生旦唱腔演奏,展現八音鑼鼓以樂器代表人聲的特色。此外,該樂團還演奏凸顯澳門道樂全真派特徵的《雙七星吊掛》,兼具正一和全真兩派經韻音樂混融特點的《五供養》及詠唱全新創作的《道德經》等。道韻悠揚、旋律優美,訪客皆讚嘆傳統和新創作之道教音樂的精髓和魅力。
道教科儀音樂是道教法事儀式中運用的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組成部分。清末自廣東傳入澳門後,經百多年的流傳和發展,兼容正一和全真兩派風格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已成為本土獨具特色的宗教音樂。
由澳門道教協會、澳門道樂團主辦,湖北省武漢長春觀和澳門南北武術學會協辦的‘澳鄂道樂欣賞會’於7月5日,晚上8時,假文化中心小劇院舉行。音樂會上半場,由東道主澳門道樂團演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澳門道樂團頗具規模的樂隊陣容,拉弦、彈撥、吹管、敲擊各個聲部咸備,其樂員臻至38人之多,加上法務團共50多人;大、中、小學生佔了樂隊人數的三分之二以上,他/她們嫩稚的臉上綻露著自信的神采,這讓受眾有了更強烈的期許。
開場曲為《迎九皇》。九皇大帝信仰是道教重要內容之一,特別在東南亞一帶十分盛行。道教崇奉的斗姆元君乃北斗眾星之母,並化育九星即九皇,掌管人間的禍福生死。本曲由該團音樂總監王忠人教授將澳門道場上九首迎帝的韻曲,利用音樂邏輯,結合科儀宣行需要加以綴聯編配。樂曲在號筒鳴響,法鼓擂動的鋪墊下,嗩呐吹奏出莊重、肅穆的引子後,樂隊以全奏進入主題,繼而通過調式、節奏、音色、音響的變化,著意刻畫出九皇大帝降臨的魁弘場景。其間,配合經師高功的詠唱和踏罡步斗的科范儀式宣行,使得全曲歌、舞、樂渾然一體,展現出道教音樂的獨特魅力。
第二首樂曲是《人生悟》。這是一首啟悟人生的道曲,道教貴生,無量度人。當人們從追逐名利、權勢、物欲中解脫出來,便會感受到了釋放和自由的喜悅,人生也就更快樂了。樂曲開始,洞簫以嗚咽似的吹奏,讓人感受到曲調的低廻與悲切,好像在訴說著凡塵中人生的苦痛與煩惱。隨著音樂的展開,曲調漸趨明快,當節拍由4/4轉為2/4再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