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新春祈福轉運拜太歲法會
澳門道教協會癸卯年新春祈福轉運拜太歲法會於2月4日(年十四) 上午、下午及5日上午舉行,嘉賓、團體及善信合共三佰多人參加。澳門道教協會會長吳炳鋕及澳門道教青年協會理事長吳炯章聯同法務團主持4日上午舉行新春祈福拜太歲科儀、4日下午及5日上午禮斗轉運科儀,音樂總監王忠人副教授率領澳門道樂團及澳門道樂團團員為科儀音樂演奏,場面莊嚴祥和,道曲悠揚悅耳。
除上述儀式外,在會場繼續增設膜拜文昌筆,在中國傳統信仰裡,文昌帝君是主宰文運、考試、人世間功名利祿的天神。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十分盛行。莘莘學子透過敬拜帝君,膜拜文昌筆,祈求學業精進、福慧雙增、品學兼優、德才兼備,平步青雲。所以拜文昌、膜拜文昌筆深受家長及同學們的歡迎,當天接踵不斷來敬拜,場面熱鬧,參拜者亦獲贈文昌筆乙枝,庇祐學子用功學習,學業進步。
澳門道教協會稱透過道教祈福典禮及道教音樂向民眾傳播中國文化中有著悠久歷史的本土宗教文化,並持續在蓮花寶地弘揚道教文化,推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及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澳門八音鑼鼓。
當天上午出席嘉賓:
中聯辦仇昱副部長、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劉藝良先生、澳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先生、新聞局陳露局長、立法會梁安琪議員、澳門基金會何桂鈴委員、
旅遊局程衛東副局長、文化局代表博物館盧可茵館長、澳廣視執行委員會 羅崇雯主席、蓮花衛視李自松台長、中聯辦陶峻處長、中聯辦王曉剛處長、澳門理工學院桑海教授、澳門觀音堂慧安法師、梁仕友及廟宇節慶文化促進會各廟宇代表等。
癸卯太歲皮時大將軍
癸卯太歲皮時生於北魏漁陽〈今天津市薊縣一帶〉,又名皮喜。父為名將皮豹子,自幼喜歡武術和謀略。高宗時任為侍御中散遷侍御長,當時,吐谷渾部落侵入涼洮河地區〈今甘肅省武威縣一帶〉,皮時被詔命為平西將軍,平定邊境後,都督秦、雍、荊、梁、益等五州軍事。所到之處,弘揚朝廷恩惠,不以軍隊威嚴張揚,受到百姓的擁護。,皮時又率兵攻佔葭蘆,斬殺了楊文度,維護了地方安定;屢建軍功。仙逝後,被贈謚號為「恭公」。
拜太歲
「太歲」一詞早在商朝已出現。相傳紂王的一位妃子姜氏,身懷六甲時被紂王拋棄,其後孩子長大成人,為生母報仇大義滅親,協助周文王討代紂王有功,被姜太公封為「治德太歲」。及後東漢劉秀起義成功,晉封多名戰將為「二十八宿太歲」。
太歲星君負責掌管人間的吉凶禍福。以十天干、十二地支配合,六十年為一甲子,共六十位太歲。每年都有一輪值的太歲星君,在每一個年頭,都有一位神明掌權當年的一切凡間事務,稱為「值年太歲」。自身出生之年的「值年太歲」為自身的「本年太歲」。東漢以後,道教晉封有德之士為「太歲」。由於太歲大多是武將出身,故在道教的稱謂上全部賦予「大將軍」的封號。
癸卯年肖雞沖太歲,肖兔、肖馬及肖鼠犯太歲。
由於古人有「太歲當頭坐,無喜必有禍。太歲出現來,無病恐破財」的俗諺。所謂犯太歲,是指一個人出生年份的生肖,與流年的生肖相同、相沖或相刑,民間統稱以上三種情況為沖/犯太歲。
沖太歲–若本命生肖與值年太歲生肖相隔六年,則會出現相沖剋破,故稱「沖太歲」。
值太歲及刑太歲–若本命生肖與值年太歲生肖相同,或相隔三年及九年,出現偏沖之況,分別為「值太歲」及「刑太歲」,俗稱為「犯太歲」。
人們認為」拜太歲」,或稱「安太歲」或「攝太歲」,便可趨吉避凶,以祈求平安及事業順利。
「攝太歲」,相傳金朝章宗元年,瑞聖皇太后患了一場急病,吃藥不靈,惟有寄託神靈,向她的本命太歲「丁卯年耿章大將軍祈福」,果然不藥而愈。章宗為了報答神恩,遂下令建廟供奉六十位太歲,而「攝太歲」這個習俗,在民間開始廣泛流傳了。
禮斗科儀
斗姆(斗姥)是道教的先天大神,乃北斗七星之母,掌管天上眾星,統率六十太歲,地位崇高。北斗星君掌管人間生死,是人的本命神。為此,進行拜太歲科儀除了拜祀太歲外,所以還舉行禮斗科儀敬拜斗姥及北斗七君,然後為信士消災解厄及讚燈轉運,各人福壽康齡,事事如意。
讚燈轉運科儀
此外,根據道教信仰及民間習俗,「燈」能上照諸天,下照諸地,八方九夜,並見光明,人們常藉點燈表達對上天諸神的崇敬,祈求神明賜福延齡。燈代表光明和健康,元辰星猶如人生旅途上的燈塔,照耀人永不迷失。每逢新年開春,信眾喜到宮觀廟堂點燈,由道長帶領舉行轉運儀式,繞道場神壇週轉,沾神光恩澤,一年事事順遂,闔家平安、事業宏展、財源廣進,學業有成,福壽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