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源自珠江三角洲一帶,南遷澳門後,它一方面避過戰火和政亂的破壞,另一方面在澳門這個中西文化交匯的地方,它堅持走它的「道」路,恪守傳統,保留民俗文化特色,又吸納全真道樂的典雅與含蓄,百多年下來,它不失本來面貌之餘,又自成一格,還回過來影響廣東及香港等地。
為了進一步搶救與保留澳門道教科儀音樂,2009年4月,澳門道教協會向澳門特區政府申請,把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接納。

於2008年向文化局遞交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書。

圖中為其遞交申報書的資料。
評審委員會的評審結論:
「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亦具有澳門特色,有清晰傳承譜系,保存完整,亟待搶救和保護。」
無疑,澳門道教協會在搶救保護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果背後離不了四面八方的支持。

國家宗教局及澳門特區政府在政策上、資源上成為搶救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的後盾;時任特首何厚鏵先生,時任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先生及特首崔世安博士出席道教文化週活動。
中國道教協會、香港圓玄學院、香港蓬瀛仙館、香港及國內外同道、澳門社會各界、澳門廣大市民在不同範疇不同層面所給予的支持,成為莫大的工作動力。

(圖一)2002年時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道長蒞澳主持澳門道教協會成立典禮。(圖二)2005年特首何厚鏵,葉小文局長,張繼禹副會長等嘉賓出席道教文化周開幕典禮。
(圖三)2008年澳門道樂團成立舉行道樂欣賞會。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列為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後,進一步引起社會關注,並提高人們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2010年特區政府已把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提請國家,申報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和全澳市民一道,熱切期盼澳門道教科儀音樂再下一城,成功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育搶救澳門道教科儀音樂的工作仍在進行,往後繼續需要各方支持,共同攜手,搶救與保育這澳門人共同擁有的瀕危文化。
« Prev:2010道教文化周 搶救與保育:Next »